2017年5月29日 星期一

「我家養了一個奴隸」普立茲獎得主生前最後告白

0 意見
 揭露美國的菲傭奴隸文化 王穎芝 風傳媒2017年5月29日 下午6:02 檢視相片 「洛拉和我們家人一起生活了56年。她一手帶大我和兄弟姐妹,從早到晚做飯、打掃,從來沒有薪水。」 美國《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6月號封面人物,是一位6年前去世的菲律賓裔美國老婦,這篇故事由普立茲獎得主、資深記者提森(Alex Tizon)撰寫,描述在自家裡幫傭56年的「洛拉」(Lola),如何為了換取溫飽淪為奴隸,甚至跟隨提森一家人遠渡重洋到美國,一生都在工作。 答應當保母 一生都是傭人 洛拉本名為尤多西婭・湯瑪斯・普里多(Eudocia Tomas Pulido),所有小孩都叫她「洛拉」,是菲律賓他加祿語(Tagalog)的「奶奶」之意。1943年,家境窮困的洛拉遇見提森的外祖父,他問洛拉,願不願意照顧他12歲的女兒換取溫飽,洛拉沒想多少就答應了。 檢視相片 《我家的奴隸》一文,揭露菲律賓奴役家傭的歷史文化。(美聯社) 更多 《我家的奴隸》一文,揭露菲律賓奴役家傭的歷史文化。(美聯社) 洛拉從此淪為一名全年無休的家傭。提森的母親長大後嫁到馬尼拉,洛拉也繼續在小家庭內幫傭。1970年代提森父母赴美工作,洛拉原本不願跟隨,但提森父母答應給她豐厚的月薪寄回家鄉,說動她一起前往美國。 早在西班牙帝國殖民菲律賓之前,菲律賓群島上的奴隸制度就已存在,被奴役者通常是俘虜、罪犯或是欠債之人,他們做最粗重的工作,和「主人」全家住在一起,沒有薪水,只能換取三餐溫飽。有錢人奴役窮人,窮人又奴役更窮的人,這種現象至今仍存在菲律賓鄉村。 成為非法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