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11日 星期六

私宰土雞送辦 業者叫屈 [領錢不配合]

0 意見

私宰土雞送辦 業者叫屈

〔自由時報記者胡健森/壯圍報導〕壯圍鄉劉姓私宰家禽業者,被查獲私宰十隻土雞,屠體當場被銷毀,並遭到移送法辦;業者昨天向媒體叫屈,批評政府將她逼到斷崖;縣府農業處指出,該業者已領取十萬元轉型補助款,卻兩度被查獲私宰,縣府只能依法究辦。
五十八歲業者劉寶貴說,前天上午,張姓朋友帶了十隻雞請她幫忙宰殺,說要帶回家冰存食用,雞才剛殺好,一大群稽查人員就闖進來,查扣雞隻屠體並開單告發,要將她送辦,完全不給她申訴機會,實在很無理。
張姓友人作證說,母親節到了,孩子都要回來,才想殺幾隻雞給孩子吃,土雞都是自己養的,只是單純找劉幫忙宰殺。
劉寶貴說,她們從事雞隻屠宰傳承三代,工作被剝奪已經很不甘願,不是十七日才全面取締?政府連最後七天的時間都不肯給,真要叫她去死嗎?政府雖發給十萬元補助費添購冰箱(販售電宰冷凍雞隻之用),但沒有人要買冷凍電宰雞,這項補助沒有意義。
縣府農業處畜產科指出,劉不是傳統市場內的業者,市場外早就禁止宰殺活禽,十七日的期限,是針對傳統市場業者,劉在一百年就領走轉型補助費,但仍持續私宰行為,去年就被查到過,最近因禽流感問題,又有人檢舉,縣府不能不處理。
畜產科說,劉姓業者的營業場所有活禽,也有屠宰設備,也有屠體,要說沒有營業,實在說不過,且依畜牧法規定,就算是幫人屠宰也不行。

支持大馬民聯 五月天等遭批 [政治碰不碰一身騷]

0 意見

支持大馬民聯 五月天等遭批

(中央社記者郭朝河吉隆坡10日專電)五月天與梁文道力挺馬來西亞在野黨人民聯盟,遭大馬執政黨點名批評,執政黨國民陣線呼籲他們別多管閒事。
馬華青年團聯邦直轄區州團長周連瓊昨天點名香港著名文化人、鳳凰衛視評論員梁文道及五月天,斥責這些人非大馬公民,不該為反對黨站台或公開呼籲反政府。
KUALA LUMPUR, KUALA LUMPUR - MAY 06: Malaysia's Prime Minister and Barisan Nasional (BN) chairman Najib Razak celebrates his victory on election day at the PWTC on May 6, 2013 in Kuala Lumpur, ... 較多 
他尤其針對梁文道,並指梁文道在大選期間來馬來西亞,不僅公開呼籲大馬人反政府,還特意為民聯候選人站台,這個做法等同干預內政。而五月天在大馬選舉期間不僅拒絕親國陣舉辦的演唱會拼盤演出,之後還不斷在臉書上貼出鼓勵大馬人追求民主的圖文與MV,都遭到周連瓊非議。
他認為,評論與站台是兩回事,時事評論員可進行分析,但卻不能為某方站台。尤其以梁文道非大馬公民身份,不應如此公開介入大馬政治活動。
不過,針對大馬藝人如光良、品冠、李心潔、梁靜茹、曹格、張棟樑及林宇中等人也在臉書上支持改朝換代說法,周連瓊表示大馬藝人有資格表達立場,因為擁有公民身份,所以任何談話都可容許。
目前大馬藝人幾乎一面倒支持民聯,就連這些藝人好友如梁詠琪、林宥嘉、林俊傑、黑人等都紛紛貼文鼓勵大馬人別放棄追求民主之路,甚至連九把刀還剃頭抗議,以示對大馬人追求乾淨廉正選舉的支持。1020510
0 意見

研究:生活經驗形塑個別差異

(法新社華盛頓9日電) 根據德國研究人員今天發表的研究,探險這項行為不僅有助形塑大腦,也是造成個人差異的原因。
科學家表示,這篇刊登在美國「科學」(Science)期刊的研究,或許能為治療精神疾病提供新方法。
研究人員試圖釐清,何以就算同卵雙胞胎在相同環境下成長,也無法百分之百相同,因此以40隻基因相同老鼠為研究對象。
這些老鼠被放置在非常豐富的環境中,有各種玩具和休憩空間等,能探險的空間延伸至5平方公尺。
主要研究員、德國神經系統退化疾病中心(GermanCenter for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的坎伯曼(Gerd Kempermann)說:「環境豐富到每隻老鼠都能從中獲得個別經驗。」
儘管這些老鼠基因相同,牠們被放置的環境也一樣,卻展現出因「鼠」而異的活動程度,有些很愛探險,有些則不然。
經過3個月,牠們發展出非常不一樣的「鼠」格。
研究人員發現,最愛探險老鼠的腦部海馬迴,會比被動老鼠長出更多新的神經元,這個過程稱為「神經新生」。海馬迴是學習與記憶的中心。
坎伯曼和研究團隊表示,他們首次展現個別經驗與其後行為如何造就個人特殊化,並非光是基因或環境就能造就個人成長。
坎伯曼說:「由於人類海馬迴也會出現成人神經新生,因此我們假定,我們已追蹤到同樣也能適用於人類的個人神經生物學基礎。」
瑞典卡洛林斯卡研究所(Karolinska Institutein Stockholm)的柏格曼(Olaf Bergmann)與富麗森(Jonas Frisen)在研究評論表示,這項研究有兩個主要用途。
他們寫道:「對神經新生進行分子了解,可望促進精神疾病新藥物層級的理性發展;另一則是研究或許教導我們…我們怎麼過生活,就會變成什麼樣的人。」(譯者:中央社陳怡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