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時報【本報訊】
馬英九總統順利當選連任後,春節期間竟然在「閉門思過」;雖說是「閉門思過」,但一般推測其目的應是規劃國家未來發展的政經格局。從他任命陳冲組閣,以及主導第一階段內閣改組的老幹新枝搭配,可以看出在沒有選舉連任壓力下,他所企求的應是「計天下利,求萬世名」;亦即在歷史定位上,成為一個有開創性的偉大總統,這也是各界對他未來四年的期許。然而,要有開創性,就需要有大格局,若還在現有的框框內微調,勢難達到前述的目標,因此未來四年務必推動積極的大改革。
有鑒於此,我們要從現實層面,探討馬總統在未來四年如何開創新局。難以迴避的是,他要有再修憲的魄力和努力。記得馬總統在2008年剛就任時,嚴守現行憲法所謂「雙首長制」的權責分際,退居二線卻飽受各方批評;為了不辜負當時750萬選票的託付,馬總統先從執政黨主席以黨領政做起,逐步提升其實質領導能量,反而贏得正面肯定。另外,此次二合一選舉,朝野焦點都只在總統大選,而且馬總統以689萬票高票當選後,主導此波內閣改組也受肯定。可見社會大眾對政府體制的認知,及馬總統目前的實際作法,在本質上都幾近總統制。雖然修憲門檻極高,然而要成為有歷史定位的總統,應該「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大開大闔主導修憲,以符合各界期待,並奠定可大可久、權責相副的政府體制。
其次,馬總統要有魄力與能力處理台灣社會三個最封閉的體系:司法、醫療和國防。司法體系在馬總統的第一個任期內,藉著「法官法」建立法官和檢察官的評鑑制度,加上規劃中的「人民觀審制度」,或許能讓封閉且自行其是的司法體系,得到一些改革開放氣氛。醫療體系則在楊志良卸下衛生署長之後,因其大肆爆料,而讓許多「事出有因,查無實據」的傳聞,得到一些證實,期望馬總統進一步關切,使醫療風氣得以改善、醫療資源不致浪費。至於國防體系的封閉情況,近年來雖因軍中人權提升而有所改善,然而各軍種之間及各軍種內部的黨同伐異,時有所聞,有賴三軍最高統帥的關切與導正。
至於在經濟與社會問題方面,馬總統應盯緊新內閣,加速處理台灣長期以來環環相扣的幾個基本問題:稅制不公、貧富差距、產業外移、就業失衡。解決這些問題的最終目的在於重建以中產階級為主體的堅實豐裕均富社會。在稅制方面,應以課徵資本利得稅,作為達成均富目標與矯正稅制不公的主要工具。另外,應開徵能源稅,除了永續發展目的外,還能擴大稅基、健全財政。甚至因為富人的能源消耗大(例如豪宅、私人飛機與奢華汽車等之耗能),課徵能源稅使富人的稅負相對提高,與前述課徵資本利得稅都有部分「富人稅」的效果,從而有助於縮減貧富差距。
令人遺憾的是,近日媒體報導,新任財長劉憶如宣稱「任內絕不開徵證所稅」(次日即澄清無此宣稱),不動產利得實價課稅也「還有很長的路」。其實,多數先進國家都有資本利得稅之課徵,卻因稅率長期偏低,邇來被各界批判為貧富不均之要因,致有主張另外加徵所謂「巴斐特稅」(富人稅)等之建議。至於我國,不但迄今未課徵證所稅,對於不動產利得也未依實價課稅,因而成為稅制不公與貧富差距之重要原因。馬總統應指示財政部為所當為,並支持財政部力抗各方壓力,才能成為有擔當的國家領導人。
再者,要有效地讓中產階級不流失,甚至壯大堅實,對於產業外移所導致之就業失衡情況,應有效導正。但是導正之道不在於限制或禁止國際分工,而在於有效發展在地產業,讓在地產業創造就業機會,填補因產業外移所產生的職缺。例如,國科會主委朱敬一擔任政務委員時,曾提出「台灣科技產業的降龍十八掌」,有創意又實際,應儘速跨部會合作,予以落實。經建會則應加強規劃推動「根留台灣」與「全球招商」的產業發展策略。至於兩岸ECFA後續協商則宜進一步加速推動,好讓陸客觀光及台灣農漁產品出口持續增加。上述各點都有助於彌補因產業外移所導致的就業失衡,因此馬總統不但要為長遠的未來發展奠定根基,也要為迫在眉睫的問題盯緊內閣運作。
最後,我們要誠摯地呼籲,大選前若干扭曲市場機能運作的人為操作,應該回到正軌,諸如油、電、水的價格,都應該反應其效率運作下應有的價格水準。刻意壓低能源與用水價格,不但容易造成資源浪費,也有礙社會的永續發展。而且,「羊毛出在羊身上」,中油、台電、台水等公營事業的虧損,最終還是要由全體納稅人負擔。
進一步言,偏低的油、電價格,將使出口產品的成本結構被扭曲,以致形成對外國消費者的間接補貼。另一方面,若因油、電、水的價格依市場機能提高,而使低收入者無法負擔,則宜由內政部以社會救助方式予以補貼。亦即,市場歸市場,社福歸社福,涇渭分明不容混淆,才是馬總統應有的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