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改不願面對的真相 20萬學生淪為下流世代
作者許秀惠、郭淑媛、賴若函、洪依婷 | 今周刊 – 2016年5月11日 上午11:46
「我從一、二年級開始功課就很有障礙,每次放學都被留下來到三點半再回家。」「三、四年級時,午休我都坐在特別位,老師請其他同學教我功課,可是還是救不起來。」外形可愛的新北市竹圍國中一年級學生王美英(化名),談起最弱的科目時,皺著眉低下頭去。
近來因替臉書抓漏獲得獎金而聲名大噪的資安程式高手張啟元,高中以前是被教育遺棄的孩子,明明有資質卻被學校放棄;「我以前常覺得自己很失敗,小學三年級剛開始上英文課的時候,我心想為什麼我的程度差這麼多?」他說。
今日的日本正因「下流老人」現象而預警發愁,指的是「收入少、存款少、可依賴的人少的銀髮族,但明天的台灣,會不會有孩子成為明日的「下流世代」呢? 情況之嚴重,連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院院長許添明也敲出警鐘:「台灣有20萬個學生等待失敗!」教育,已淪為社會不平等的產出器。
教育程度M型化台灣,比其他國家都嚴重
每4年舉行一次的「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TIMSS)」2007年測驗顯示,台灣小四學生未達初級(最低一級)的比率約僅1%,但過了4年,這批學生上了八年級(國中二年級),未達初級的比率提高為4%,4年期間約增加3倍,而這些數學學習成長緩慢的學生,通常也是家庭社會經濟地位較低者。
事實上,台灣學生整體數學表現優異,11年有將近一半高於進階(最高一級),「但從小四升到八年級之後,學生之間的數學表現懸殊程度劇烈擴大,這是台灣特有的教育現象,而且是發生在學校內或班級之內。」懸殊的程度是新加坡的2.3倍、美國的2倍、香港的1.8倍;「這是因為有一部分功課好的學生在外補習,但落後的同學沒有進步,班內學習表現差異增加。」
救落後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