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林志成╱台北報導】
孫運璿當年強調私立大專院校對我國教育很重要,但現在一些私校卻面臨招不到學生。中國醫藥大學校長黃榮村表示,私校退場跟清境農場民宿問題一樣難解;元智大學校長張進福建議,政府應讓優良私校合理調整學雜費,擺脫「路邊攤式」廉價大學的命運。
編按:教育是百年樹人良心事業,民國67年至73年孫運璿擔任行政院長時,提出許多先進教育主張,跳脫傳統窠臼,當下教育陷困境,值得借鏡省思。
本報特邀請前教育部長、現中國醫藥大學校長黃榮村及前行政院政務委員、現元智大學校長張進福,進行精采對談,由本報副總編輯郭石城引言,兩校長暢談孫運璿教育政策與現代教育的連結與差異,為台灣教育找活路。
數量過多 稀釋資源
孫運璿認為私大在我國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政府透過各種補助,改善他們的設備及師資。但來到現在,私大成為我國大學數量過多、稀釋教育資源的元凶,加上少子化問題,許多私大面臨退場。
黃榮村表示,我國大學達148所,其中6成是私大,主要是85年到89年間有將近50所專科升格改制成學院或大學所造成。105年時少子化浪潮吹向高教,一些私大恐招不到學生,勢必要退場。
「私校退場後的財產處置,跟清境農場的民宿問題一樣,不易解決。」
黃榮村說,依法令私校是捐資興學,一旦退場財產要充公;但實際上不少私校董事會將校產視為私人財產,不願放手。內政部提出私校退場可拿回部分土地,社會恐不會接受,私校問題依舊難解。
均平失衡 深化階級
張進福指出,10多年來國內大學數量不斷擴充,現在竟然高達148所,「政府可能已忘掉為何生那麼多小孩(指大學),但口袋又沒錢,最後只能給比較早生的那幾個經費。」
「私校稀釋高教資源,問題在學雜費高度管制。」張進福說,政府不讓大學漲學雜費,但又編列經費讓學校憑本事去搶,最終是人民來分攤這些支出。政府應讓優良大學的學雜費適度反應辦學成本,擺脫「路邊攤式」經營,進一步提升品質。
對於私校退場機制,他認為教育部只提出概念、沒看到具體解決辦法。
此外,孫運璿推行國家建設最得意的兩件事:一是「均」,另一是「平」。反觀現在,社經地位高家庭的小孩讀低學費的公大,社經地位低家庭的小孩讀高學費的私大,階級流動更加困難,弱勢者難翻身。
升學方式 太過複雜
張進福表示,近年教育部推動大學多元入學,有繁星推薦、申請入學及指考分發等,對家長及學生幾乎是災難,他們可能要花很多錢去嘗試每個管道,也造成弱勢學生不容易進好大學。他認為,教育部是不是可以考慮將升學方式簡單化?
黃榮村說,20多年前,英國BBC電視台要求他從台大找幾個計程車司機的小孩讓他們採訪,他隨便呼喚一下,就有10多個,對方很訝異,因為在英國劍橋及牛津大學幾乎找不到弱勢或要打工的學生。政府及大學應提出更多資源照顧弱勢生,讓他們可以安心就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