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19日 星期三

(轉)陳文茜:這個國家,太對不起年輕人

0 意見
宛如是一名念研究所時充滿文創理想的年輕人。畢業時在台北找到了一份夢寐以求的文創工作,月薪四萬;她於台北市郊外租了一個小房間,開啟人生青春夢。一張床、一個書桌、房租8000元,上班地點大安區,搭公車加捷運約一小時。她每天7點出門,晚上加班至10點才下班,回到家裡已經夜裏11點。洗把臉,沖個澡,喝杯熱水,想把白天工作不熟悉的地方翻書查閱一下,厚重眼皮已然垂下來;她只能倒頭入睡。她的工作是文創,但沒有太多時間寧靜蓄累自己的創意能量。她知道自己正在學習,但也正被掏空。

每個月她省吃儉用,吃、住、交通外,薪水只剩兩萬元。她寄了五千元給鄉下的媽媽,剩下2千元買書、偶爾看場電影、或者女孩子給自己添件衣裳…日子如此精打細算,她一個月大概存下台幣一萬元,年利息0.9%。

每天她在台北大城市走過大樓公寓,對她那仿若一個永遠高不可攀的想望,那些報紙刊登的豪宅價格,完全是海市蜃樓,另一個世界。

宛如想回家,可是家鄉沒有文創的工作。她只能選擇當一名大城市中的小螞蟻,每日辛苦勤勞之餘,偶爾抬頭看看台北樓與樓之間有限的窄小天空,「總有熬出頭的一天吧!」她如此激勵告訴自己。

工作三年,宛如決定增加收入,並且多觀察人群,週末到星巴克打工。我在那裡遇見了她,她藏了三周,終於鼓起勇氣拿著我的書「只剩一個角落的繁華」,盼我簽名。指著其中一行文字:「只要真誠地專注於一些有價值有意義的人與事,那怕一無所有,世界不會在我們的眼前倒塌」然後說:「我相信妳,文茜姐…我會專注努力下去。」

走出咖啡店,我手上那一杯咖啡是鹹的,因為裡頭滴落了我許多淚水。我們是一群作者,成長於台灣起飛繁華的年代,我的工作是鼓勵現下挫折的人們;但現實體制的不公、失靈的世界對年輕人的壓迫,我無能為力。剎那間,我覺得自己多麼空洞,多麼虛偽。

我們坐視台北的房價高漲已到了「暴政」的地步,可是發出怒吼之聲的人少之又少。如今在台北擁有一間像樣的房子,已經成為台灣整個社會階級的象徵。年輕一代渴望工作或者有前途的機會,均聚集於台北。在台北沒有一棟房子,代表你的孩子皆是「宛如們」;他們的青春不是拿來做夢的,而是拮据疲困的。由於房租、外食…打從青春時期,他們的生命即銬上了枷鎖,沈重無比。父母親是否擁有一棟台北的房子,對年輕人而言好似印度的「種姓世襲制度」,擁有者青春是彩色的,非擁有者只能蝸居某個角落;她的青春注定是黑白的。燈會LED照映的色彩中,宛如走入繽紛世界,她笑著和其中一只象徵奔馳的馬燈,拍拍照,希望有朝一日能和停滯的生活告別。

自從經濟大崩壞之後,全球皆實施接近零利率政策…隨之而來的便是資金不流入生產,反而流入大都會房地產。房價攀升,在瑞士、德國、香港、東京、倫敦、吉隆坡…唯一有效控制的是新加坡。但這些所謂房價飆漲的國家,柏林只漲幅10%,瑞士9%,香港約35%…而台北有的甚至高達200%。

一位想競選台北市長的候選人告訴我,台北的高房價在國際市場上簡直毫無道理,他很想問中央政府在做什麼?因為地方政府毫無權限!我告訴他香港近日政府釋出大量土地,準備蓋公租屋打房;德國準備課房價暴利稅高達40%,若炒房利益超過25%,問責刑事罪「坐牢」。這些國家皆明白一件事,房屋並非僅是經濟產物,它同時是基本人權,任由房價高漲的政府,是殘害基本人權的政府;其意涵不下於迫害「言論自由」「人身自由」。尤其過高的房價對經濟沒有助益甚至有傷害,等於變相鼓勵人們將資金從具生產效能的領域抽走,投入死灘灘的土地。

台北房價「大躍進」的真相是全球經濟大崩壞後,政府無能且失靈的產物。1%有錢人資金囂張肆虐,政治淪為利益團體的工具,政策變成為富人量身打造的提款機。公義淪喪,政府無視一船民眾的痛苦,喊了許久的「社會正義住宅」或「房屋平台」,仍如空中樓閣。自2008年以來,產業更空洞化、競爭力更衰退、社會更貧窮化。以致一個不向命運低頭的女孩,只能抓著幾句書寫者的語句,每日如誦唸珠般,不斷安慰自己。

這個國家,太對不起年輕人
台北的房價高漲已到了「暴政」的地步。

從「羅賓漢悖論」來分析:國家到底有沒有對不起年輕人? [大哉論.2014/02]

0 意見
from: 卡提諾 http://ck101.com/thread-2925924-1-1.html

羅賓漢是英格蘭民間傳奇人物,大約從13世紀開始流傳著他劫富濟貧、行俠仗義的故事(相當於廖添丁在台灣民間的形象)。有個名詞叫做「羅賓漢悖論」(The Robin Hood Paradox),原本指的是「愈需要英雄好漢的地方,英雄好漢愈不會出現」。

美國著名經濟史學家林德特(P. H. Lindert)將這個名詞用來描述一個令政治經濟學者們百思不得其解的現象:「為什麼在愈不平等的國家,人民對社會重分配的要求程度與支持度都愈低?為什麼愈需要重分配的地方,重分配政策愈不會出現?」

「羅賓漢悖論」就在我們現實生活中不斷上演。



最近在網路上這個話題很紅,尤其是前幾天陳文茜女士發表的一篇《這個國家 太對不起年輕人》一文,講述失控的高房價。然而,有位部落客說他看了以後,「氣的(得)我趕緊發文來導正這離譜的社會主流思維。我要告訴年輕人的是:國家沒有對不起你,是你對不起自己!

看到這位仁兄的文章發表4天已經破8萬個讚,我也覺得也要來導正一下「這離譜的、真正的社會主流思維」(也就是:個人主義、只要我努力一定有收穫、低薪代表個人能力不足)。首先,讓我引用網友們的整理,為大家節省時間,該文重點如下:
台灣的中產階級還不夠窮,還有變得更窮的空間。
其他國家的窮人早就認清這輩子買不起房子,台灣人也應該要比照辦理。
台灣房價貴,但是租金便宜,買不起就用租的。
起薪低沒關係,但人人都買得起55元的便當,所以生活無虞。世界上沒有任何地方找得到這麼廉價又便宜的便當了!可見我們生活品質很棒。(吃一個不夠飽還可以再買第二個呢!)
大絕招:不爽不要住啊!趕快買機票離開。
大絕招:做不到就閉嘴!每個人都可以(也應該趕快)開公司去剝削別人啊!
世界上根本沒有基本生存權、人權這種東西,如果政客爭取人權都是騙人的,年輕人爭取人權都是媽寶。(也就是說,台灣人已經享有生存權了,還不謝主隆恩?)
我來替他的文章下個結論,「綜上所述:年輕人被剝削就是活該死好」。

其實要寫「打臉文」是件簡單的事情(該篇文章下面留言也已經有各種打臉)。這邊僅隨意舉幾個問題請大家思考:有錢人投入大把資金炒房,讓台灣空屋率極高無比又房價狂飆,政府無作為,小老百姓買不起房子就是沒錢的人活該?(買不起就不要買,不然就趕快搬走?)

便利商店的店員為你創造出極便利的生活,但他們活該必須領低薪?(這些人絕大多數都是領法定最低時薪,而且超時工作比比皆是)或說他們活該必須上大夜班?

政府控制不住物價、油價、電價,讓各商家無法獲得更多利潤,增加成本只能自己吞下去,還被拿來說55元便當很便宜、沒漲價代表大家都「習慣了」?

政府不落實勞基法,反而大量任用派遣、鼓勵非典型勞動,對於違法的廠商完全放任不管,實質薪資倒退15年;在全國850萬受僱勞工當中,有350萬人(41%)的月薪不到3萬元,80萬人的月薪不到2萬元。總體來看,有七成受僱勞工月薪不到4萬元。

這些低薪勞工都是因為自己太弱了?「誰叫他們不去找高薪的工作呢?」責任制到處都是,台灣人的工時全球第三高,難道都是台灣人自己的錯?「誰叫他們要找工時這麼長的工作呢?」「有本事就自己開公司去剝削別人啊!」真的是這樣嗎?

我們的政府不斷強調企業賺錢就會加薪,所以不斷給予減稅、不斷給予水電土地使用等各種補貼。但政府確保企業加薪的手段就只有「呼籲」、「勸說」,或是像勞動部長那樣幻想有廠商說要加薪,以及減稅再減稅。不知道什麼時候大家才能認清,企業賺錢之後,根本不會加薪(或僅「微調」,真的很「微」。如果微調薪水都能像「微調課綱」那樣的幅度那該有多好啊?)而是把錢都藏到海外,或者是把更多錢投入炒房地產。

其實,已經有太多的事實告訴我們,我們並不處在一個「有努力就會有收穫」的社會。



回到所謂的「羅賓漢悖論」:為什麼明明自己也是屬於被剝削的世代,卻這麼多人「嚴以對同輩,寬以待有錢人」?為什麼還是有這麼多人堅定地支持著資本家的看法?為什麼不斷譴責年輕人,卻不譴責那些為非作歹的企業家和政客?

其實答案也很好理解。許多學者已告訴我們,在愈不平等的社會中,高收入的階層以及政治權力高層的菁英們,自然會有較大的發言權,以及對政策的影響力。而這些所謂的既得利益者往往會利用這樣的影響力,阻止更多公平的政策與制度設計。

而在我們的社會中,從小到大我們所接收到的訊息幾乎都是由這些菁英所型塑的,也因此大眾對許多既得利益者的價值觀愈來愈深信不疑。例如,我們看到許多有影響力的商人發表言論叫大家要吃苦(薪水再低都要吞下去)、到各大專院校畢業典禮演講,勉勵大家努力工作不要當草莓族。(相對來看,許多歐美國家的畢業典禮演講通常是邀請名人鼓勵大家走出自己的路、做出正確選擇;與我們普遍強調順從,以及「要走上社會所期待的道路」很不一樣。)

許多人會覺得,低薪=自己偷懶=自己負責。但其實真正偷懶的人並不是多數。舉個例子,許多人所唾棄的街友遊民,絕大多數都有工作,只是高度不穩定而且收入極低,他們成為遊民的原因是因為薪水太低、遭遇倒債以及重大健康變故,而非懶惰不工作。

再舉個例子,「卡債族」其實有八成以上並非揮霍浪費所造成,主要都是重大家庭變故、生意失敗等,但銀行家卻一再將他們汙名化;在「消費者債務清理條例」的修法過程也遭遇了極大的阻礙。對於這些走投無路的一般平民債務人,我們支持銀行家對他們趕盡殺絕,但我們卻放任資本家、政客們數以千億計的銀行呆帳?

其實,所謂的主流價值觀、媒體所塑造出來的各種觀念,常常就是要讓人忽略了種種的結構不平等。就像我遇到的頂尖大學同學,可能完全沒想到從小一路念上來享受多少的社會資源,而這社會資源背後又隱藏了巨大的城鄉差距(例如台北市大安區每14個學齡人口就有1人上台大,大約7%,是台東的32倍),以及階級差距(例如,台大學生父母其中一人是軍公教的比例超過40%,而全體台灣人軍公教比例大約在3-5%之間)。

中研院社會所的研究也顯示,台灣的高等教育擴張過程,只是將大部份勞動階級、中下收入階級家庭出身的小孩們,納入了那些技職升格的學校以及大部份的私立學校,其實是在複製階級結構。



再回到一開始講的那篇說國家沒對不起年輕人的部落格。作者認為:「反正物競天擇、剝削他人是生物本能,所以我們不要再抱怨,而應該加入剝削他人的行列,要不然就是買機票離開。」先不論是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當老闆、每個人都有能力移民,我想說的是,這種觀點正是許多大企業家、政客所希望我們擁有的觀點。然而,其實我們是有機會改變這種狀況的!

知名經濟學和政治學的大學者艾塞默魯(Daron Acemoglu)和羅賓森(James A. Robinson)告訴我們,經濟制度與政治制度是一個國家貧窮與富裕的根源。如果我們的制度刻意圖利支持其權力的特權菁英,代價則是犧牲整體社會的利益。

「一個社會若能將經濟機會與經濟利益開放給更多人分享、致力於保護個人權益,並且在政治上廣泛分配權力、建立制衡並鼓勵多元思想,作者稱為『廣納型制度』,國家就會邁向繁榮富裕。

反之,經濟利益與政治權力若只由少數特權菁英把持,作者稱為『搾取型制度』,則國家必然走向衰敗,即使短期之內出現經濟成長,卻必定無法持續,因為特權階級為了保有自身利益,會利用政治權力阻礙競爭,不但犧牲多數人的利益,也不利於創新,阻礙了整體社會進步。」

摘自《國家為什麼會失敗:權力、富裕與貧困的根源》,艾塞默魯、羅賓森,衛城出版,2013

有沒有感覺後半段所形容的狀況好像似曾相識?其實,重點不在於國家到底對不對得起年輕人。重點在於,除了不要再幫剝削我們的人合理化一切之外,年輕人也應該要有所作為,最重要的就是從關心公共議題做起,行有餘力,則站出來發聲或是實際參與運動。如果我們都默不作聲,那麼就只是讓「羅賓漢悖論」持續下去,即使各種不平等的程度已經很荒謬可笑,但整體社會仍讓有錢有權的人繼續壓搾我們。

魯迅的一段話很適合做為今日社會的註腳:「做奴隸雖然不幸,但並不可怕,因為知道掙扎,畢竟有掙脫的希望;若是從奴隸生活中尋出美來,讚嘆、陶醉,就是萬劫不復的奴才了。」

當然,改變制度並非容易的事情。但是我認為:每個人,都能夠成為對社會仗義執言、而且付諸行動追求公平制度的羅賓漢。

來源:關鍵評論網/作者:青小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