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期專論/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自由時報 電子報
◎王景弘
最近政壇及民間對馬政府施政的反彈,和反映社會觀感的兩類民調,值得台灣選民重新思考國民黨的本性、馬英九的能力與居心,和自己的盲點。
幾乎所有民調都顯示,對馬英九的滿意度、信任度都在二十趴上下,更有選民直言後悔選錯人。馬英九無能、反民主、心不在台灣、認同中國、主張被統一,這些事實昭昭在目,為什麼有六百八十幾萬人看不清楚?
國民黨騙術 選民變盲目
在馬英九自稱已無選舉壓力,凡事與民意作對之際,國民黨後馬英九時代接班人的民調開始出爐,朱立倫和胡志強遙遙領先,已經擠上副總統位置當備胎的吳敦義,看好度卻只有個位數。這是吳敦義個人因素,還是國民黨本質問題?
選前有人喊「含淚、含血、含恨」票也要投馬英九,這些人很清楚馬英九的無能,只是基於幫派政治利益與偏見,把馬英九當唯一選擇。但感到後悔選民,有可能是受國民黨騙術之害,被腐化而變盲目。
馬英九和國民黨的騙術,得力於「黨國」殖民統治的兩套手法:藉控制腦(洗腦教育與文宣)和控制胃(小恩小惠,招待吃喝,腐化選民),以塑造錯誤印象和左右選民行為,來維護其政權。
國民黨以移花接木手法,和定義與眾不同的文字遊戲,長期洗腦,在選民心目中烙下幾個錯誤印象:第一,國民黨人才比民進黨多;第二,民進黨貪腐;第三,只有國民黨才能保「中華民國」,民進黨就是「台獨」,改變現狀。
國民黨長期掌握行政資源,吸收大批軍公教官僚,和三教九流地方派系人物,其中當然有人才,但多的是要藉此關係謀個人利益,他們只能抬轎,聽命辦事,衛護國民黨政權,並無權參與決策。
台灣人長期被殖民統治,常見自卑感,對台灣子弟沒有信心,卻容易被神秘色彩愚弄。國民黨權貴帶濃烈幫派性格,自成小圈圈,外人難窺究竟;它掌控的媒體專責包裝造神,把特定個人捧成「天縱英明」的完人。
無形中這又造成外省權貴比台灣子弟優秀的錯誤印象。其實,當年國民黨為應付統治台灣的內外困境,側重培養外交和文宣兩類「人才」。這兩種專業洋化較深,包裝較精,較接近威權統治者,也容易受公眾矚目,久而久之,知名度與「人才」被錯誤地劃上等號。
相反地,台灣人修習外交、傳播者,難與國民黨理念契合,不易在黨國體制出頭;更多優秀人才則進入科技、醫學、法律、財經專業,卓然有成,這些台灣人菁英不一定是民進黨,但在理念上卻站在民進黨一邊。
抹黑貪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