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9日 星期一

「我家養了一個奴隸」普立茲獎得主生前最後告白

0 意見

 揭露美國的菲傭奴隸文化

王穎芝
檢視相片
「洛拉和我們家人一起生活了56年。她一手帶大我和兄弟姐妹,從早到晚做飯、打掃,從來沒有薪水。」
美國《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6月號封面人物,是一位6年前去世的菲律賓裔美國老婦,這篇故事由普立茲獎得主、資深記者提森(Alex Tizon)撰寫,描述在自家裡幫傭56年的「洛拉」(Lola),如何為了換取溫飽淪為奴隸,甚至跟隨提森一家人遠渡重洋到美國,一生都在工作。

答應當保母 一生都是傭人

洛拉本名為尤多西婭・湯瑪斯・普里多(Eudocia Tomas Pulido),所有小孩都叫她「洛拉」,是菲律賓他加祿語(Tagalog)的「奶奶」之意。1943年,家境窮困的洛拉遇見提森的外祖父,他問洛拉,願不願意照顧他12歲的女兒換取溫飽,洛拉沒想多少就答應了。
檢視相片
《我家的奴隸》一文,揭露菲律賓奴役家傭的歷史文化。(美聯社)
《我家的奴隸》一文,揭露菲律賓奴役家傭的歷史文化。(美聯社)
洛拉從此淪為一名全年無休的家傭。提森的母親長大後嫁到馬尼拉,洛拉也繼續在小家庭內幫傭。1970年代提森父母赴美工作,洛拉原本不願跟隨,但提森父母答應給她豐厚的月薪寄回家鄉,說動她一起前往美國。
早在西班牙帝國殖民菲律賓之前,菲律賓群島上的奴隸制度就已存在,被奴役者通常是俘虜、罪犯或是欠債之人,他們做最粗重的工作,和「主人」全家住在一起,沒有薪水,只能換取三餐溫飽。有錢人奴役窮人,窮人又奴役更窮的人,這種現象至今仍存在菲律賓鄉村。

成為非法移民 30多年無法回鄉 

洛拉來到美國,照顧提森和4個兄弟姊妹,包辦所有家事讓提森父母專心工作。但這對夫妻始終沒有按照約定給予薪水。後來提森一家人決心申請成為美國公民,但提森父母為了留下沒有血緣關係的洛拉,竟然讓她成為非法移民,更不允許她回鄉探親。洛拉連親生父母過世都沒能回去探望。
提森回憶,洛拉一人包辦家裡所有工作,不僅如此,提森父母為了移民美國欠下大筆債務,經濟拮据、工作繁忙,經常把氣出在洛拉身上,動則打罵。而洛拉連自己的床都沒有,常常蜷縮在房間一角睡覺,或乾脆睡在還沒疊好的衣服堆裡。
檢視相片
《我家的奴隸》一文,揭露菲律賓奴役家傭的歷史文化。(美聯社)
《我家的奴隸》一文,揭露菲律賓奴役家傭的歷史文化。(美聯社)
漸漸的,提森意識到洛拉的存在「很尷尬」。他不敢對來玩的同學說實話,也不喜歡爸媽上一秒還十分慈愛,轉過頭就對洛拉大吼大叫。提森和哥哥偷偷討論洛拉的處境,卻想不到有誰過著跟洛拉一樣的生活。
洛拉與母親的關係也不是主奴而已,當提森的父親拋家棄子、不告而別之後,洛拉成為提森母親的精神支柱,常常要安撫她入睡;當母親再嫁的男人出現暴力傾向時,洛拉也勇敢出面阻止。兩人相互依賴,提森都看在眼裡。
某天,洛拉牙齒疼痛難忍,提森的母親還是怕被揭發不願帶她去看醫生(洛拉當然沒有醫療保險),提森終於爆發了:「能不能就這麼一次,把洛拉當人看待,而不是當做奴隸?」
「奴隸?」媽媽說,忖度著這個詞。「一個奴隸?」
多年之後我回想起來,仍像被人在心口打了一拳。憎恨自己的母親是很可悲的,而那天晚上我真的恨我母親。
她的眼神毫無保留地告訴我,她也恨我。
提森寫道,母親嫉恨孩子都站在洛拉那邊,變本加厲使喚她,還不時出言諷刺。提森為了幫助洛拉,試著教洛拉開車,也替她辦了一張提款卡,希望她有一天可以在美國自立,但洛拉與社會隔離太久,嘗試都以失敗收場。
不過,受到孩子影響,提森母親漸漸有了轉變。母親開始對洛拉更好,給她一個房間,幫她作了假牙,兄弟姊妹幫洛拉爭取合法居留權時,母親也積極配合,甚至還曾經帶她一起旅行。
提森的母親1999年過世後,提森把洛拉接來家裡同住,不再要求她任何事情,給她豐厚的薪水,讓閒不下來的洛拉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洛拉學會了看報紙,在庭院蒔花弄草。洛拉83歲那年,提森終於買了機票,帶洛拉回去菲律賓看看,但故鄉早已人事全非。又過了幾年,86歲的洛拉突然倒在家中,沒有太多痛苦的離世。

獲得廣大迴響 作者遭批「偽善」

提森的文章發表後被美國網友大量轉發,也擴散到菲律賓社群和其他地區,《大西洋月刊》主動將其譯成中文,又引發更多回響。
許多人讀了提森的文章潸然淚下,但更多網友指出,提森應該可以更積極幫助洛拉,身為曾榮獲普立茲調查報導獎的記者,提森竟然沒有為洛拉爭取更多應有的權益,甚至在文中美化洛拉和母親、和家人的關係,令人難以讚揚該文。
《大西洋月刊》編輯台也收到如雪片飛來的哀悼、同情和憤怒留言,也決定開闢一個留言板,讓網友盡情抒發、互相討論。但編輯台表示,提森答應刊出文章後不久,3月時竟在睡眠中自然過世,享年57歲。他甚至不知道主編已決定將這篇文章當成封面,因此無法回應讀者。
這篇文章激起美國關於種族和奴隸制度的激烈討論,尤其在菲律賓社群裡更是如此。許多菲裔民眾忍不住為提森說話,有學者說,亞洲文化比較不敢忤逆長輩,何況牽涉到奴役和非法移民,自然更難以啟齒。
也有第一代的菲律賓移民指出,「家傭」(katulongs ,即英文的helper)確實存在。一名66歲婦女加拉羅莎(Annie Galarosa)說:「菲律賓沒有社會福利可言......聽起來也許很奇怪,但連窮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家傭,這是為了生存發展出來的制度。」
但是,第二代以後在美國長大的菲裔年輕人都說,雖然可以理解提森的掙扎,但他們還是無法坐看自己家庭如此奴役另一個人。
這篇文章不只讓人嘆息,也掀起更多人重視問題的意願,菲律賓網路媒體Rappler貼出不少迴響,一名記者布安(Lian Buan)寫道:「提森是菲律賓人,也是記者和移民,下筆時我覺得好像背叛了同胞,」布安寫道:「但是,這種制度仍是我們的共業,我們必須正視。」
「不管是白人黑人還是亞洲人,奴役就是錯的。」

2017年5月24日 星期三

天仙液、牛樟芝、睡蓮能抗癌?癌症名醫:不如省下錢打最後一仗[癌症]

0 意見

天仙液、牛樟芝、睡蓮能抗癌?癌症名醫:不如省下錢打最後一仗


(記者陳宥儒、魏嘉珍/採訪報導)日前,台北榮總放射腫瘤科主治醫師吳元宏在臉書發表「不自殺聲明」,披露一名直腸癌病患因聽信知名「自然療法」醫師許達夫的建議,放棄正規治療,花了上百萬買天仙液等產品,最後卻因腫瘤復發送命。驚悚的照片一出,引發網友熱烈討論,許多醫師也同聲譴責,Yahoo奇摩新聞特別專訪吳元宏醫師,破除坊間各種抗癌產品的迷思,也提供癌友及家屬幾個實用的建議。


台北榮總放射腫瘤科主治醫師 吳元宏
吳元宏提及,這名患者一開始發現罹癌時,曾經到和信、台北榮總、林口長庚醫院就醫,三個醫院都請他務必手術治療。然而病人卻只相信許達夫,主張不用開刀,建議病人做氣功,買電解水、天仙液,直到病患帶著竄出肛門口的腫瘤回來北榮求診時,已為時已晚。最近豬哥亮大腸癌過世,許達夫卻批評西醫手術及化療加速豬哥亮死亡,讓他下定決定po出這張照片,希望大家正視這個問題。
許多癌症病患聽到要開刀,就非常害怕及排斥,所以如果有人建議「不用開刀」,很容易失去判斷力盲從。吳元宏表示,其實有些癌症做了化療或是放射線治療後,不一定要開刀也能控制,只是標準的治療流程會希望切除腫瘤杜絕後患。吳醫師強調,他對於另類療法抱持的態度其實很「寬容」,只希望病人不要傷害自己的身體,也不要被騙錢。他提醒,這些非正規的療法,因為沒有臨床試驗,所以不該宣稱療效,也不能要求病患放棄正規治療,有執照的醫師更是不該如此。
至於市面上許多宣稱能抗癌的產品,例如溫翠蘋妹妹服用的睡蓮產品,吳元宏表示,「睡蓮」完全沒有做過人體臨床試驗,如果宣稱有抗癌效果,是可以檢舉的。其他像「白藜蘆醇」,在動物試驗看起來有效,但目前在人體試驗是無效的;「牛樟芝」在動物試驗有部分有效,有一部分卻說有毒,目前也無法驗證用在人體的抗癌效果;「華陽複方」在美國、台灣都有人做臨床試驗,但至今還沒有做完,或是沒有顯著差異。
這次引發爭議的「天仙液」,吳元宏表示,台大醫院確實做過人體試驗,發表在醫學雜誌上,但這是同儕審核的論文,不代表結果正確,可能存在「存活者偏差」的問題。假如50個有吃天仙液的病人有30個活下來,50個沒吃的也有30個活下來,追蹤後生活品質有改善的病患,是服用天仙液的這組比較多一點,這樣的結果也只能說對癌末病患的生活有幫助,但統計上是否有瑕疵,未必能發現。此外,目前衛福部也只核准天仙液是「食品」,不管是醫師或是產商跟病患介紹這個產品時,是絕對不能宣稱有抗癌的效果,否則都是違法的。
而許多癌友常聽到的葛森療法,是以咖啡灌腸排毒,吳元宏建議可以告知主治醫師,並謹守不傷害自己的原則。另一種生酮療法,則是不吃碳水化合物,以油脂為主的飲食方式,吳醫師認為,在正規治療已經無法幫助時,或許可以參考看看,但是同樣老話一句,千萬不能放棄正規治療,只單靠飲食控制。
吳醫師建議,癌症是重大疾病,務必尋求第二意見,可以到不同的醫院諮詢,找到相信的醫師。至於如何挑選信任的醫院,可以參考國健署癌症年報、或是衛福部所做癌症醫院評鑑的結果。此外,目前有很多研究指出,收治越多癌症病患的醫院,治療的效果通常也越好。所以建議大家,可以參考哪家醫院收治某種癌症病患特別多,在交通方便、經濟可以負擔的狀況下,選擇經驗豐富的醫院治療。
吳元宏最後叮嚀,醫學不斷進步,持續有許多新的治療藥物出現,與其相信沒有臨床試驗的偏方,倒不如省下這些錢,保留子彈打最後一仗。就目前來說,像吉舒達(Keytruda)、保疾伏(Nivolumab)等免疫療法的新藥,不管什麼樣的癌症,都有兩成左右的機會可以治癒,服用天仙液的病人,不太可能有2%能夠治好。他也引用北榮腫瘤醫學部主任趙毅的常講一句話,「千萬別讓病人花沒必要的錢,導致『家破人亡』。病人走了,但是活著的家人還需要錢。」
核稿編輯:沈孟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