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日 星期五

公校學費喊漲 花哪去了? [台灣成長過程,最值得稱道的就是貧困的人家能靠著公立學校的教育麻雀變鳳凰,看看現在被改成什麼樣子]

0 意見

公校學費喊漲 花哪去了?

【記者呂苡榕台北報導】教育部推出「大學學雜費調整方案」,預計調漲學雜費5%至10%,引發各界不滿。1日台灣北部大專院校學生會聯盟(北學聯)、高級中等學校教育產業工會等團體聯合舉行記者會,呼籲教育部正視高等教育體制問題,而不是要求學生負擔更多費用,卻無法得到等值回饋。
今年4月教育部也曾經拋出學費調漲議題,引發學生、家長團體反彈,才讓教育部緊急煞車,並在立法委員質詢時同意組成研議小組,研討學費調整方式。半年之後,教育部再度提出學雜費調漲方案,規劃國立大學新生學雜費最高可調10%,其他舊生最高調漲5%,私立大學學雜費則不分新生、舊生最高一律只漲5%;為拉近公私立大學學費差距,教育部將逐年減少對公立大學補助,將調漲學費部分收入,補助公私立學校弱勢學生。
研議小組 學生以寡敵眾
參與研議小組的北學盟召集人林家興表示,研議小組中,學生和家長代表僅有少數人,教育部、大學校長等佔多數,儘管教育部強調會議屬共識決,但在人數優勢下,共識容易偏向調漲學費一方。他指出,幾次會議下來,教育部提供各國學校和台灣大專院校學費的比較,每次會議都在大家各提意見、毫無共識的狀況下草草收場,但最後幾次會議教育部卻逕自丟出「大學學雜費調整方案」,之後在毫無共識下召開公聽會。
學費到底花在哪?
師大國文系學生林偉強也質疑調漲:「這個價有這個值嗎?」他強調,自從教育部減少公立大學補助款,每個公立學校都在哭窮,但是校內年年建高樓、到處像工地,「以我們宿舍為例,這學期宿舍費調漲1千多元,宿舍也不過多了一支LED燈。」他直言,學校經費運用和效益完全不透明,學生家長搞不清楚學費花在哪裡,加上學歷貶值,他更懷疑學生繳這些錢到底值不值。
「反重分配」加重落差
另一方面教育資源「反重分配」,導致背景相對優渥的學生有能力上公立大學,立委鄭麗君指出,目前公私立大學就學機會比例大約是7:3,其中私立大學有8成學生來自中低階層家庭。學生靠著助學貸款唸完書,如果還要繼續深造,就得繼續負債,讓人生起跑點從負債開始。
▲針對教育部近日提出的大專學校學雜費調整方案,學生與民間團體1日召開會表達不滿,呼籲教育部凍漲學費,並進行高教結構改革。(圖文/楊萬雲)
家住台中、自負學費北上唸書的林偉強說,學費和生活費靠自己助學貸款加打工,一週有5、6天晚上花在補習班工讀和家教上頭,「因為爸爸是客運司機、媽媽是照服員,全是勞力密集的服務業,家裡三個小孩有兩個在唸書,因此不想再向家裡伸手拿錢」,而像他一樣的學生不在少數。「從高中時期就已經可以感覺到,身邊同學差異相當大,有人一年出國兩、三次,有人則是連護照都沒看過,高中就得開始打工。」林偉強說,大學之後差異更是明顯,有些人一餐吃多少錢都不用考慮,有些人卻只能吃宿舍餐廳免得超支,學雜費調漲,無疑是加重這些家庭的負擔。
弱勢學生恐遭排拒
高級中等學校教育產業工會副理事長洪龍秋也不解,這幾年教授薪資並沒有調漲太多,人事成本並沒有增加,為什麼學雜費還得調漲?進入高等教育的資本門檻越來越高,等於排拒偏鄉弱勢學生唸書的機會,「雖然教育部近日改口說2月不會漲,但是明年8月呢?」
學費調漲也凸顯了政府在財政困難的狀況下,犧牲了教育和福利支出,費用轉嫁到一般人身上。林家興直言,加上政府廣設大學,少部分資源被多數學校稀釋,每個學校獲得的資源當然跟著降低。他表示,教育部要思考的不應該是調漲學費,而是調整教育體制問題,讓大學有退場機制,重新分配教育資源,才是改善問題的關鍵。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