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呂苡榕台北報導】高等教育評鑑引發學術界反彈,文化研究學會、台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4日舉辦「回歸市場或重建職業倫理?——多元評鑑之可行性探討」座談會,世新大學校長賴鼎銘擔任文化批判論壇主持人,與台灣大學、陽明大學及清華大學教授討論多元評鑑之可行性,探討高教評鑑如何導致高等教育價值崩壞,當務之急應是重新找回高教精神與自主性,才能培養合格的畢業生。
世新大學校長賴鼎銘擔任文化批判論壇主持人,與台灣大學、陽明大學及清華大學教授討論多元評鑑之可行性。(圖文/姜林佑)
教育部修改評鑑制度,讓少數第一階段評鑑優良的30多所大專院校自主評鑑,另外一百多所學校仍需接受外部評鑑。即使評鑑制度開始內部反省,部分教授仍認為評鑑制度根本不該存在。
第一階段大學系所評鑑2010年完成,今年開始,預計2017年完成的第二階段系所評鑑已展開,第一階段評鑑衍生的許多問題卻沒有處理,評鑑傷害學術自由,導致高等教育以市場為導向,失去大學精神。
高教依產業培養人才
陽明大學心智哲學所教授洪裕宏表示,英美國家發展出由市場需求決定學術研究的主題和方向的「學術資本主義」,導致政府投資在教育的資源越來越少;另一方面全球化影響、產業重組,企業對研究需求提升,亟需高等教育加入,使高等教育機構淪為市場服務站,根據產業走向培養人才。
▲陽明大學心智哲學所教授洪裕宏主張廢除教育評鑑組織,直言學校與市場化無關。(圖文/姜林佑)
從這種風氣衍生出來的制度,就是高等教育評鑑。洪裕宏直言,評鑑制度中納入「產學合作」、「市場競爭力」和「市場價值」項目,以99年度的評鑑項目為例,就包含「參與產、官、學、研界之合作,並提供社會專業之服務」,以及「畢業生表現」,衡量學術與產業的密和度。「以哲學系來說,一個哲學家如果被社會喜歡,那他就失敗了,因為哲學家就是要說出這個社會不喜歡聽的話,請問這種東西如何評鑑?」
清華大學動力機械系教授彭明輝直言,雖然「大學法」規定高等教育需接受評鑑,但「評鑑」兩個字卻包含極多的想像,英美國家強調的「市場決定」,如今出現許多問題,「美國許多學校為了吸引新生,不斷蓋活動中心和體育館。」產業導向也嚴重影響人才培養的方向和高等教育的自主性。
彭明輝:自主不可破壞
彭明輝表示,高等教育自主有其不可破壞的價值,這也代表了無可取代的責任,第一所現代大學、德國洪堡大學的創辦人曾經強調自主性的重要,認為國家對高等教育補助應是無條件的,以維持這份自主。但教育部擔任評鑑中心的成員,藉著評鑑制度插手高等教育走向,透過經費補助影響學術自主,讓高等教育無法培養一個「可以提出不受歡迎的見解」的學者。
▲已退休的清華大學動力機械系教授彭明輝表示,大學為了拿補助而招生,台灣教育已從知識經濟導向變成神棍經濟導向。 (圖文/姜林佑)
多年來技職教育大學化,技術養成遭破壞,大學培養的學生既無法在產業內提供技術,也無法在學術界看出社會問題,彭明輝直言,只培養出一群高不成、低不就的「菁英米蟲」。
評鑑制度越來越繁複,各種評鑑充斥校園,台灣大學物理學系教授林敏聰批評,教師的工作權沒有獲得更多保障,當一個教師要滿足教學又要累積研究成果,並通過各項評鑑時,他依然是「兩年一聘」沒教職保障的勞工。
▲台大物理系教授林敏聰主張高教體系應符合社會正義,大學分殊化而評鑑多元化。(圖文/姜林佑)
面對評鑑制度的諸多問題,林敏聰建議朝向「多元評鑑」發展,包括針對不同功能有不同單位來評鑑,大學也應該分殊,致力發展不同特色,而非以單一化標準來評鑑不同的特色。彭明輝認為,雖然評鑑制度出現修改,讓30多所學校能夠自主評鑑,但仍有多數學校受限於這套制度。如果非要評鑑,那麼應該提供學生入學前選填系所時參考。
洪裕宏則強調,評鑑制度已成為教育部干涉高等教育的工具,即便現在修改制度,但高等教育的基本精神已在制度運行中遭破壞,如果不找回高等教育的精神,高等教育的價值也將消失。
洪裕宏感慨,過去台大校長傅斯年說「我們貢獻這所大學于宇宙的精神」,但如今的校長卻是強調「前進百大,為國家培養競爭力」,這種差別顯示出高等教育的淪喪。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