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31日 星期一

台塑集團的企業良心何在?

0 意見
台塑集團的企業良心何在? 作者詹順貴 | 民報 – 2015年8月31日 下午2:02 相關內容 觀賞相片台塑集團的企業良心何在? 日前(2015年8月13日)居住於雲林縣台西鄉飽受六輕污染而罹癌居民,終於組成自救會對台塑集團提告求償。翌日於台北召開記者會對外說明緣由始末,經媒體報導後,台塑集團的回應,竟是認為求償居民損害其企業形象,不排除提告。企業之無恥,莫此為甚。 2013年8月,新北地檢署有一份違反空氣污染防治法刑事案件起訴書,最後一段這麼記載:「台○集團本為國內知名本土企業,其獲利甚鉅,為節省與其獲利相較下之些微利益,竟因此違反法律並破壞環境,倘被告等人於審理時否認犯罪,請從重量刑,以示懲戒。」 起訴書所指這家國內知名本土企業,正是台塑集團。犯罪事實大致是,集團期下南亞塑膠的樹林廠透過操縱空氣污染自動監測設施,低報空氣污染物排放量予 新北市政府環保局,並因而短繳空氣污染防治費1億1924萬多元。起訴書中另外提及同集團的華亞汽電共生、台灣化學纖維以及南亞另一工廠,也...

改變從台北開始 柯文哲、紀國棟對談

0 意見
紀國棟(左)邀請柯文哲(右)到龍井國小進行座談會。(記者何宗翰攝) 2015-08-30  21:39   自由時報電子報 〔記者何宗翰/龍井報導〕台北市長柯文哲天晚間接受前國民黨不分區立委紀國棟邀請,到台中市龍井國小舉行「改變,從台北開始」座談會,由於龍井區是紀國棟過去的立委選區,此行不免被外界解讀有「站台」意味,但兩人都強調,座談會目的就是看看地方,和民眾交流溝通,加上地點在學校,不方便談選舉。 柯文哲以「改變,從台北開始」為題演講。(記者何宗翰攝) 柯文哲在座談會中暢談施政理念。(記者何宗翰攝) 柯文哲與紀國棟接受民眾提問。(記者何宗翰攝) 柯文哲到台中魅力不減,民眾爭相合影留念。(記者何宗翰攝) 紀國棟表示,認識柯文哲不久,但兩人英雄惜英雄,在電視政論節目空檔會聊聊天,當時白色力量崛起,都覺得是台灣的中道力量;後來柯文哲爆發MG149案,雖然他當時是國民黨的不分區立委,在節目上遇到同黨的立委羅淑蕾批評柯P,仍會跳出來「奧援」。 紀國棟說,被開除黨籍之後,他收到柯文哲送來的三顆苦瓜,相當感動,後來聽到柯文...

慘!166萬戶入不敷出 所得最低20%家庭「負儲蓄」達19285元 [2015.貧富不均]

0 意見
2015-08-31  自由時報電子報 人口老化、工作貧窮 問題嚴重 〔記者鄭琪芳/台北報導〕薪資停滯、物價居高,許多家庭陷入新貧、近貧困境。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最新調查,國內所得最低廿%家庭(約一六五.八萬戶)去年平均每戶「負儲蓄」一萬九二八五元,已連續八年「入不敷出」,顯示人口老化及工作貧窮問題嚴重。 官員:負儲蓄 高齡化常見現象 主計總處官員解釋,低所得家庭經濟戶長六十五歲以上占了近一半,多數依靠儲蓄或退休金生活,因此出現「負儲蓄」,這是人口老化過程中常見的現象,不宜解讀為「入不敷出」。不過,官員也坦言,另有一半低所得家庭確實收入較低,生活比較困難。 學者認為 所得分配不均是主因 學者則認為,低所得家庭連續八年出現「負儲蓄」,次低所得家庭儲蓄金額也不高,原因不只是高齡化,而是分配出了問題;雖然GDP(國內生產毛額)仍成長,但分配不均,工作貧窮問題嚴重,加上物價又高,中低所得家庭日子難過。 主計總處調查,二○一四年國內家庭戶數八二九萬戶,所得總額十兆六一六億元,較二○一三年增加二.七四%;平均每戶所得總額一二一.四萬元,增加一.五二%;所得總額減掉「非消費支出」(稅費、利息支出等),平均每戶「可支配所得」九十五.七萬元,增加一.五五%。 若將國內家庭按所得高低分成五等分位,每一等分位代表一六五.八萬戶,去年所得最低廿%家庭,平均每戶可支配所得僅卅一.七萬元,平均每戶消費支出卅三.六萬元,呈現入不敷出的情況,平均每戶「負儲蓄」一萬九二八五元。根據統計,低所得家庭「負儲蓄」金額最高六年落在二○○九年至二○一四年,都在馬政府任內。 另外,所得次低廿%家庭雖未出現「負儲蓄」,但去年平均每戶可支配所得五十八.八萬元,平均每戶消費支出五十四.三萬元,平均一年儲蓄金額只僅四萬四二三三元,家庭收支也相當吃緊,若遇到重大意外變故,可能無法支應額外開銷。 相較之下,所得最高廿%家庭,去年平均每戶可支配所得一九二萬元,平均每戶消費支出一二七.二萬元,平均每戶一年可以存下六十四.八萬元,儲蓄率高達卅三.七七%。換言之,高所得家庭光是一年的儲蓄金額,就高於所得最低廿%及次低廿%家庭一年的可支配所得。...

2015年8月23日 星期日

解讀薪資賽局:苦幹實幹的人,為何拿不到高薪? [薪水.職場.工作.加薪.yahoo.新聞]

0 意見
/劉揚銘 在理想的職場裡,我們都相信「努力必有回報」「薪水低是你沒競爭力」,不過現實世界可沒那麼天真,你的努力跟回報常常不對等,薪水高低更可能和工作能力無關。舉例來說,身為上班族的你,是否常覺得自己對公司的貢獻遠高於所領的薪水?環顧四周同事,是不是也發現辦公室裡最苦幹實幹、處理最多業務的人,常常不是最高薪的那個? 在最提倡「老闆想的和你不一樣」「員工要努力擁有老闆的視野」的台灣職場,專家會對你說,以上這些現象再正常不過,因為從老闆的角度來看,給員工一份「不滿意但願意勉強接受」的薪水,對經營公司是最有效率的(但員工是什麼感覺那又是另外一個故事了)。底下我們就來分析一下老闆的心態。 薪水賽局老闆篇:讓員工不滿意,才是有效率 假設某員工對公司貢獻10萬元獲利,除非老闆佛心來的,否則不可能開10萬的薪水給他,這樣只有員工賺,公司賺什麼呢;而如果老闆開5萬薪水,這員工二話不說就走人的話,那公司也損失了10萬的貢獻度,不划算。也因此,老闆給薪肯定選擇兩個極端,至於最完美的狀態,當然是「低到讓員工不爽,但又能勉強留下來」的數字(例如6萬),對公司是最有效率的。 怪不得我們從來沒聽過哪個同事很滿意自己的薪水,因為老闆本來就不會給你自認為值得的薪水啊。 老闆的盤算是,如果花3萬請到一個菜鳥,透過一段時間的訓練,讓他能發揮6萬的價值,那公司就賺到3萬。就算菜鳥要求加薪,加到3萬5000也已經是16.67%的調幅,嚇死人的高,公司還是能賺到2萬5000。如果同一個職位有比較資深的人要求5萬薪水,就算他也能發揮6萬的價值,對公司來說,還是不如那個願意領3萬的。 這也是為什麼老闆還總是想用新鮮的肝來取代你,讓公司維持成本競爭力。 薪水賽局員工篇:只有跳槽,才有資訊不對稱的機會 而身為受雇的員工,你的加薪速度永遠追不上工作量增加的程度,也趕不上你承擔責任的力度。不論哪一行,員工最有條件開口喊價的也只有跳槽時。因為新老闆並不知道你究竟能貢獻多少價值,基於資訊不對稱,才有可能給你滿意的薪水。 所以說,如果你是新鮮人領3萬薪水,也在工作中磨練了一陣,一旦知道自己有6萬價值的時候,最好的選擇不是要求升職加薪(因為老闆絕不會給你滿意的薪水),而是趕快跳槽並且大膽開價,敢說我在這職位上能發揮的作用能比6萬更大,所以公司值得開更高的薪水給我。 這也是為什麼,你同事裡面最苦幹實幹不計較的,領的薪水往往沒有那個空降進來的同事多。在老闆與員工的薪水賽局裡,薪資常跟員工的能力無關,而跟資訊不對稱的程度以及跳槽實開價的大膽程度有關。 看到這裡,不禁覺得在台灣當員工好想寫個慘字。以往那些被我們稱為「職場美德」的條件,比如要勤奮耐操、要有定性、不要常換工作、不要跟同事隨便談論薪水(薪資保密條款)等等,無一不是在防範員工領到值得(甚至超越)的薪水,並且盡量壓低公司的人事成本。我們的勞工都被教導成沒什麼競爭心,怪不得公司都很有競爭力。 把人力當成本,是一種惡性循環 雖然很多老闆以這種經營態度為傲,還要把這種思維教導給職場新鮮人,讓他們了解老闆想的和你不一樣。但以這種薪水賽局沙盤推演下去,其實對勞資雙方都沒什麼好處。 一旦公司基於所謂的「經營效率」,老是給員工「不滿意但勉強接受」的薪水,長期來說,必然留不住具有開創性的頂尖人才(他們早就跑去高薪、高自由度、不被你管理的地方了),只有平庸的員工會留在崗位上,並且與老闆展開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遊戲──如果我的貢獻6萬卻只領5萬薪水,那只要降低貢獻度到5萬,上班不就也很有「效率」了嗎? 聰明的老江湖員工,肯定會採取「一分貢獻,三分應付,七分發展壯大自己」的策略,上班敷衍了事,一面搞副業、經營人脈、有機會就跳槽,等著讓其他同事或新人擦屁股,長此以往,對公司真是好事嗎? 用人力成本的角度(外加職場道德洗腦)來玩這場薪資賽局,或許在製造業思維裡是有意義的。但在創新創意決勝負的產業裡,當老闆把頂尖人才推出公司門外,和認輸也沒什麼兩樣。 fr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