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1日 星期三

台灣及大陸 -- 一個國中生的觀點

0 意見

我是一名剛從大陸轉回臺灣讀書的國中生。
返臺灣讀書後,發現兩岸有許多不同之處,其中最大的不同之一,就是在於兩岸的新聞內容。
大陸講到臺灣的新聞,多半都是正面的,說臺灣街道很乾淨,臺灣人很有禮貌且富有人情味;而臺灣報導大陸的新聞,多半都是負面的,比方說大陸哪所學校又虐待小孩子之類的。
大陸看到的,都是臺灣的優點,加以學習,所以大陸一直在進步;臺灣看到的,都是大陸的缺點 ;,這樣子臺灣怎麼能不退步呢 ?
我發現,臺灣的新聞,都是一些政治上的相互批判,人身攻擊,或是社區事情居多,比如說哪裡發生了什麼車禍,哪裡被人潑油漆,或是某位小朋友的手指頭又卡進椅子縫裡等等,或是什麼娛樂性較強的,比如黃色小鴨又爆掉,「助跑姊」製造假車禍之類的。
臺灣的國際新聞,也多半是一些娛樂性強的小事,比如說哪裡下大雪,壓壞了誰家的車子,或是美國街上有個用來嚇人的玩具嬰兒車等等。
報導篇幅很少的俄羅斯冬季奧運會,其重點也只是在冬奧會上有播放周傑倫的《稻香》。
俄羅斯逼烏克蘭投降,哪個國家又開發出了什麼先進的武器,這些臺灣也都播報得較少。
而且,我發現臺灣的同學,下課聊的一般都是電動遊戲、動漫,或者最近超商集點可以換到什麼紀念品之類的,沒什麼同學會關注到國際新聞;而我大陸的同學,下課一般都會聚在一起聊國際新聞,討論哪國會打哪國,哪國會出面干涉,或現在世界上最先進的是什麼軍事武器等等,而我們這些臺灣學生,只能在旁邊聽得一愣一愣的。

曾經,在西方國家工業革命時,大清帝國傲慢地閉關鎖國,故步自封,不理會外界的新事物,世界的新動向,結果被八國聯軍的重炮攻開國門,割土賠銀,受盡外侮。
在自然界,我們常會嘲笑鴕鳥每當遇到危險時,除了奔跑就是把頭埋在沙土裡,以為不看不聽,就安全妥當了,可是我們旁邊人卻看到它處境是多麼危險。
臺灣是我的故鄉,我很希望臺灣的新聞能多關注一下我們生存的這個世界,並且能更全面的報導這個世界的變化,讓人民知道更多更正確的資訊,因為臺灣是民主的地方,人民更明智,才會更知道要怎麼愛護我們的家 !
不要整天只是執迷在搬弄是非,浪費資源,耍兇鬥狠的政論節目裡,拖跨經濟了 !

這台灣人真該加油了 !

2016年5月10日 星期二

教改不願面對的真相 20萬學生淪為下流世代

0 意見

教改不願面對的真相 20萬學生淪為下流世代

「我從一、二年級開始功課就很有障礙,每次放學都被留下來到三點半再回家。」「三、四年級時,午休我都坐在特別位,老師請其他同學教我功課,可是還是救不起來。」外形可愛的新北市竹圍國中一年級學生王美英(化名),談起最弱的科目時,皺著眉低下頭去。
近來因替臉書抓漏獲得獎金而聲名大噪的資安程式高手張啟元,高中以前是被教育遺棄的孩子,明明有資質卻被學校放棄;「我以前常覺得自己很失敗,小學三年級剛開始上英文課的時候,我心想為什麼我的程度差這麼多?」他說。
今日的日本正因「下流老人」現象而預警發愁,指的是「收入少、存款少、可依賴的人少的銀髮族,但明天的台灣,會不會有孩子成為明日的「下流世代」呢? 情況之嚴重,連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院院長許添明也敲出警鐘:「台灣有20萬個學生等待失敗!」教育,已淪為社會不平等的產出器。
教育程度M型化
台灣,比其他國家都嚴重
每4年舉行一次的「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TIMSS)」2007年測驗顯示,台灣小四學生未達初級(最低一級)的比率約僅1%,但過了4年,這批學生上了八年級(國中二年級),未達初級的比率提高為4%,4年期間約增加3倍,而這些數學學習成長緩慢的學生,通常也是家庭社會經濟地位較低者。
事實上,台灣學生整體數學表現優異,11年有將近一半高於進階(最高一級),「但從小四升到八年級之後,學生之間的數學表現懸殊程度劇烈擴大,這是台灣特有的教育現象,而且是發生在學校內或班級之內。」懸殊的程度是新加坡的2.3倍、美國的2倍、香港的1.8倍;「這是因為有一部分功課好的學生在外補習,但落後的同學沒有進步,班內學習表現差異增加。」
救落後學生  更對經濟有利
每3年進行一次的全球性15歲學生「學生能力國際評量計畫(PISA)」,12年評比結果也顯示,台灣有12.3%的學生,無法答對「具備參與現代社會運作所需的基本學力」的試題。
「OECD計算,如果台灣所有學生在2030年都具備基本學力,國內生產毛額GDP將增加8520億美元,約是目前的8成,表示投資弱勢者教育不只維持社會正義,更可以提高經濟產能價值。」許添明說。
對於學生表現懸殊,尤其後段學生人數增加,教育部曾經提出各項補救政策,但成效有限,到底問題出在哪裡?
問題1》資源錯置!成績落後學生多在「非偏鄉」
教育部每年近15億元的補救教學計畫,都是以原住民、低收入戶、新移民子女為主;但國際評比卻呈現出,需要拉一把的孩子,可能是中低收入戶或城鎮的學生。
問題2》補救教學成效有限,易澆熄學習熱情
例如荷蘭、芬蘭的老師會在課堂上直接做補救教學,例如課程最後留10分鐘,把落後學生找來特別教學,其他學生寫作業,更重要的是,老師們有設計補救教學教材的能力;教育部應可效法,並多培養補救教學的專業教師。
問題3》學前教育資源不足,弱勢小孩剛起步就輸了
許添明指出,「90%的人腦發展介於0到5歲, 我們卻將90%的教育經費花在5歲以上。」相對於我國國民教育向上延伸3年,近幾年世界各國反而向下延伸,南韓即提供3歲孩童免費學前教育。台灣在14年起提供5歲幼兒免學費,但只是將原來的家戶學費支出改由政府補貼。
問題4》孩子沒有學習目標,不知為何而學
台北市大同區雙蓮國小老師郭俊成,最近讓孩子自訂題目在學校做一百人的街訪,有一組主題是:哪個科目對未來最沒有幫助?前一、二名竟是自然和數學,各占%39和33%。學生發表時說,希望課程內容多和生活作聯結。
問題5》教學無差異化,不合框架的學生只能出走
「國中性向測驗,我的空間、藝術都是滿分,但這些不考;我的語文數學很低,就被說『功課不好』。我有興趣的美術、家政課都被拿去考試,我和同學的差距越拉越大。」資安程式高手張啟元,對僵化的教育體制餘悸猶存。
無差異化的教學內容,缺乏彈性的制度設計,讓不合框架的學生只能選擇出走,尋求自學或體制外學習,甚至成為中輟生。提供「有品質的教學」,是搶救20萬名後段學生應該努力的目標。520即將上任總統的蔡英文,聽到學子的心聲了嗎?
(本文部分資料由台灣大學系統—台灣大學、台灣師範大學、台灣科技大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