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被偽科學給騙了
書名:健康新知都是對的嗎?作者:松永和紀
出版社:商周出版
電視媒體和報章雜誌三不五時總會出現幾個缺乏科學根據,甚至打著科學名號吸引大眾注意的流行話題。科學界慣稱這類話題為「偽科學」。
我認為,不僅要怪罪傳播媒體胡亂宣傳,造成這類偽科學擴大流行,有志之士更應該站出來揭發這項錯誤行為。
負離子大流行
目前最夯的話題應該非「負離子」莫屬;儘管它始終毀譽參半,贊成者有之,反對者亦不在少數。一般的說法是,負離子具有釋放壓力與解除疲勞的效果,含量最多的環境多在瀑布附近或森林之中。二〇〇二年六月十七日《每日新聞》早報曾刊出一則學者的測量結果,「茨城縣袋田瀑布附近,負離子含量高達每一立方公分的空氣含有兩萬八千個負離子(正離子則為五十個);一般公園的噴水池附近也多達一萬八千個負離子(正離子則為一千五百個)。但在銀座的十字路口一帶,負離子的數量卻僅有兩百三十個,相對的正離子則多達四百個」。
早在這則報導之前,已有許多先知先覺者將焦點放在「人工製造」的可能性。結果,幾家家電大廠自一九九九年開始陸續推出附帶製造負離子功能的空氣清淨機與空調設備。
不僅報紙,電視與雜誌也常報導這類訊息,而且尚有自稱「負離子專家」挺身而出,為負離子的效果背書。
這類報導在報紙上的曝光率相當驚人。根據我上網在擁有日本國內最大發行量的《讀賣新聞》新聞資料庫中搜尋的結果,負離子首次見報的時間是一九八七年十二月,那是一則企業行銷新聞,商品名稱叫做「離子吸菸器」,文案寫道,「本產品利用負離子功能,將所吸入之香菸煙霧,轉化為含有豐富離子之新鮮空氣」。
之後的報導件數如下:一九八八年一次,一九八九年兩次,一九九〇年兩次,一九九一年一次,一九九二年兩次,一九九三年一次,一九九四年至一九九六年無,一九九七年一次,一九九八年一次,一九九九年七次,二〇〇〇年六次,二〇〇一年二十二次,二〇〇二年六十次,二〇〇三年一百二十八次,二〇〇四年五十一次,二〇〇五年三十六次,二〇〇六年三十八次。
最典型的報導是這樣子的:
可分解、清除有毒氣體的空氣清淨機新上市/三菱電機
三菱電機日前宣布將於九月二十一日上市具備除臭效能、較傳統機種提高約二十%之新型空氣清淨機「MA-V401∕301」。此機種除可透過大型電漿電極(Plasma Electrode)不斷進行脈衝放電(Pulsed discharge),更可藉助增量的活性炭分解,清除乙醛等有毒氣體,並能在排出乾淨空氣的同時釋放負離子,讓室內環境更清新。兩種機型售價分別為四萬四千日圓與五萬三千日圓。
這則商品行銷新聞刊載於二〇〇一年八月七日《讀賣新聞》早報。此類內容簡潔扼要的介紹,讓人絲毫不會對負離子產生半點疑心。根據我詳細查閱了二〇〇一年至二〇〇三年間有關負離子的報導,幾乎皆屬人工釋放負離子的商品行銷新聞,與以「瀑布、炭會釋放負離子」為宣傳手法的觀光區或店家介紹文字。清一色是藉機搭乘負離子風潮順風車的業者所刊登的行銷新聞。
其他報紙的狀況亦大同小異。
第一位對此波負離子風潮獨排眾議、提出批判的,是當時的東京大學安井至教授(現為日本國連大學副校長)。安井教授於二〇〇〇年十二月九月首先在他的個人網站上批評負離子。第一篇便以「科學的迷信」為題,重砲抨擊關西電視台所製作的「發覺!某某大事典」的某日特別報導。
安井教授於文中明白指出該節目中的負離子專家話中的矛盾,並提出他的質疑,「只有兩種可能:要不根本沒有科學功效,要不就是此人蓄意造謠」、「除了行銷目的,我想不出其內容有任何可信之處」。文中,安井教授做了一個結論,「罪惡的元凶就是被那個自稱『坂口博士』的傢伙給騙得團團轉的關西電視台製作人與主播,他們顯然缺乏理性思考的能力。換句話說,他們根本連什麼叫『科學』都不懂。倘若電視台再不任用懂得『真科學』者來協助檢驗節目內容,我估計,未來這類節目勢將有增無減、層出不窮」。
果不其然,這個節目的第二代「發覺!某某大事典Ⅱ」隨後便爆發了「納豆減肥造假事件」。
以下我們就來瞧瞧究竟負離子出了什麼問題?
事實上,負離子的定義至今不明。「負離子」三個字的出現始於八〇年代,是個新名詞,且在學術界幾乎名不見經傳。空氣中的水分子或氧離子、氮離子,或塵埃、灰塵,受到宇宙射線(Cosmic ray)或來自地面的自然放射線照射,或經由負載人工高壓電,會發生所謂離子帶電的現象。於是部分學者和業者便將其中帶著負電的離子統稱為「負離子」。
可是大家並不清楚那究竟是哪種化學元素的離子。而且眾所周知,當負離子產生時,會隨即與空氣中帶正電的離子結合,要不就是被塵埃、灰塵所吸附,隨即消失於無形。
因此,我實在難以想像這東西能對人體帶來什麼偉大的影響。
其實,曾經大幅報導負離子的《讀賣新聞》,亦早在二〇〇一年十一月十七日的家庭版上刊登過一則質疑負離子功能的文章。就在介紹商品的同時,文中寫道,「離子的功效仍處研究階段,效果無法以肉眼為憑。選購時敬請配合其他功能謹慎選擇」。
到了二〇〇二年七月三日,《讀賣新聞》又出現一則介紹安井教授等學者評論的報導,標題為「真的有效?濫用文字、妾身不明」。甚至連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名古屋大學研究所野依良治教授(現任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理事長)的評論也出現文中,「倘若從科學的角度理解負離子,我們必須先行定義此物質的屬性,之後方有討論其效果的可能。要社會大眾去相信一個根本不存在的、自創的名詞,個人認為匪夷所思」。
但是這類評論的報導畢竟是少數中的極少數。完全不論及負離子的存在可能,只管哄抬負離子身價的報導占據了絕大多數的篇幅。而在刊登完這篇報導後,《讀賣新聞》仍一如往例,繼續刊登介紹各類商品與各地景點的行銷新聞,而且來者不拒。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