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大未來-創意失色? Sony腹背受敵
工商時報【張光華】
今年2月20日日本索尼公司(Sony)在紐約發表新一代遊戲機PlayStation 4 (PS4),結果搞了一手「無影機」的花招,居然只展出觸控式面板和Dual Shock 4控制手把,而不見實體主機,市場競爭力日漸式微。
氣勢和創意上,不如對手
這是繼2006年PS3上市以來,首度推出新款遊戲主機,號稱能縮短遊戲和影片下載時間,也能即時串流遊戲,讓玩家彼此「觀戰」並在遊戲中互動,還可在彼此螢幕上留言。另外一個新功能則是透過iCloud作「遠端遙控」功能,及時將遊戲內容串流到PS Vita掌上遊戲機中。
這些相對於PS3的功能改進,雖然也可和手機及平板電腦整合使用,但還是限制於Sony遊戲系統,要花4、500美元買主機,另外花4、50元買各款遊戲卡,在數位和網際網路普及,移動式手機和平板電腦(事實上兩者已逐漸融合為一)統領風騷的情況下,傳統模式的遊戲機系統還能喚回昔日的榮耀嗎?這包括任天堂的Wii U和6月將在E3電玩展推出的新一代Xbox遊戲機。
剛好一年前,平井一夫(Kazuo
Hirai,新任的Sony C.E.O)站在舞台上向全世界宣布:「這正是Sony要改變的時候!」("The time for
Sony to change is now"),一年以後卻只見Sony幌了一招「無影機」,比起三星公司在紐約包下〝Radio City Music Hall〞發表它的Galaxy S4,將它擁有多項革命性功能的新產品與紐約經典景點的踢踏大腿舞相映輝,從氣勢和創意,索尼簡直就不是三星的對手。
索尼自從以半導體收音機的首創者進攻北美市場,它就一直為電子消費品龍頭老大的姿態稱雄世界市場數十年,它的Trinitron型TV曾經以高品質、高價位的優勢超越當年美國品牌Zenith. RCA. Motorola,後來它推出Walkman更是獨霸音樂隨身聽市場二十年。電子遊戲方面當它和任天堂合作分手之後,自行研發了新的遊戲機PlayStation,居然取代了當時的遊戲大咖Saga,使之根本從市場消失,而且差一點也把任天堂擠進了地獄,雖然後來變為和微軟的Xbox,任天堂的Wii三足鼎立的局面,可惜這三家遊戲大廠都敵不過線上遊戲和移動遊戲的興起,大環境已非昔日可比了。
索尼電子產品和遊戲系統沒有及時數位化,未能掌握網際網路的電子商務先機,14年來自從深具國際觀和領導能力的盛田昭夫過世後,幾乎沒有創新的科技產品上市,在這每半年便有科技突破產品出現的時代,索尼這曾經是最成功的電子產品公司,擁有最響亮的市場品牌(Sony),但是因為故步自封,科技研發落後,結果是像其他許多知名公司(最近的例子像Motorola 和Nokia)一樣,自己被自己的成功所絆倒。何況又遭曠世奇才Steve Jobs一連串的i系列產品入侵,Sony能夠存活到現在已經很不容易了。
數位時代,竟未洞燭機先
索尼在事業最高峰的時候,曾經炒作美國房地產,也買下哥倫比亞影片公司,後來接管了米高梅(MGM)影片,美國的八大影片公司就占了1/4,可是這些投資初期都遭遇了一些困難,包括後來的唱片公司,因為日本的主管們根本不具備經營文化事業的條件,更不用說跨文化的異國事業。後來找來曾任職CBS的英裔美籍霍華德.斯金格(Howard Stringer)負責美國市場的營運,成功重振電影與音樂部門,這樣的功績使他成為有史以來第一位非日裔的集團負責人,在2005年接任索尼集團會長兼CEO。
而備受矚目的PlayStation開發者久多良木不但意外出局,同時與出井伸之、安藤國威退出董事會,結束了出井伸之的時代。其實這一舉動又讓索尼面臨了另一種企業文化的危機,一位西方媒體管理專業人怎麼能擺平日本企業的山頭文化(紐約時報稱之為The Silos),八年來的事實證明斯金格沒有辦法克服這一層的障礙,而索尼在創新和科技方面大幅落後美國和東亞其他國家(主要是韓國和中國大陸),這個現象其實不僅是索尼一家公司,而是日本電子工業全部遭遇到同一命運。
根據紐約時報去年四月的一篇專文:"How
the Tech Parade Passed Sony by"和一年來的最新資料,我們可以檢討索尼最近二十年的經營方針的迷惘和錯失的許多機會。索尼自2008年以來便一直虧損,以美式媒體經營見長的斯金格根本無法帶領這個牽涉面很廣的巨大集團進入新科技時代。事實上,他連集團內部整合都無法徹底執行,許多產品的原有優勢也無法維持。
索尼最大錯失就是未能預先洞悉數位化和網際網路的革命性時代來臨,舉例:以Walkman的獨霸隨身聽市場,索尼的研發能力和行銷網,它在90年代中期就可以輕而易舉地開發出MP3或甚至iPod,等到MP3產品充斥市場,2001年蘋果跨領域推出iPod,它才產出數位音樂器,但沒有多久就因為版權和不相容於MP3模式等問題而撤出市場。
索尼和Ericsson合作出產的9字頭系列手機,曾是最早具備觸控式螢幕以及其他許多智慧性功能的高檔手機,當時它大可以iPhone的行銷方式全力向市場推廣,而且加強開發優勢,推出許多智慧手機功能,那需要等Steve Jobs在2005年以創新的黑馬姿態狂銷iPhone。具有品牌最高知名度和最佳全球行銷網,卻眼看著Apple輕取它音樂隨身聽產品老大的地位,並且拱手讓出高檔智慧型手機的市場先機。
沒有新想法,競爭力式微
它的核心產品Trinitron型 TV曾經風行全球,儘管價格偏高,但也阻擋不了消費者的購買熱忱,但是沒有幾年,液晶電視的上市、新科技創造出的新型電視不但新穎而且價廉,等到Sony跟進的時候,價格是別人的2至3倍。後來中、韓出產的美而廉的平價電視可以說完全讓Sony TV招架不住。可是它的新執行長卻堅持TV是Sony的核心產品,"It is part
of Sony's DNA"。
索尼電子產品還患了一種大頭症,所有電子產品都有許多型號,譬如TV就有20多種,往往自己的產品互為排斥,嚴重的甚至自相殘殺。但是另一方面日本所有的電子產品大廠似乎都不再是科技的領先者,它們幾乎可以說「江郎才盡」,已經沒有什麼新想法了。再舉個最新案例,當三星推出的Gallexy S4已經進步到懸浮手勢,眼控操作的時候,Sony卻推出一款Xperiaz手機,雖然也有懸浮手勢功能,廣告卻主打防水功能,請問有多少人買手機的時候會聯想到要拿到水底下使用,或者手機可以水洗?或許只有漁夫或潛水員有興趣吧!
盛田昭夫在他的時代,可能是日本企業界最具有國際觀和英語能力的企業領導,他深知美國文化和廣告行銷門道,所以才能創下Sony為世界頂尖知名品牌之一,也帶領Sony進入美國音樂和電影業,成為媒體界巨擘。他開朗和深具彈性的作風,成為在美國最有魅力和受歡迎的日本人之一。Sony產品高貴質感,前瞻性的功能,品質保證都幾乎源自於他的領導。可惜在他死後再沒有人能承傳盛田昭夫的智慧和魅力,不但無法有新的創意,連公司內部整合都無法貫徹,索尼的衰退其來有自,絕不是有人說日幣20年前升值太快的原因。
同時,當然跟日本工業無法適應新興國家的強勁競爭力、國內政治搖擺不定、社會日趨保守有關,又受一小撮極右派人士夢想恢復戰前軍國主義大日本榮耀的瘋狂操作,逐漸將日本逼進了死胡同。大環境當然影響國力和產業發展,如果日本始終將自己列為西方的一員,不願回歸為亞洲國家,不能找出「活水之路」,十年之內將會隨著西方衰落,如是能夠維持二流國家的地位就算不錯了。
(本文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