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20日 星期日

高教工廠化系列二:搶經費資源研究自主性沒了

0 意見

高教工廠化系列二:搶經費資源研究自主性沒了


台灣立報 (2010-06-16 14:37)

【記者呂苡榕台北報導】自1980年代開始,教育部發展 「競爭性專案」,讓各大學依照教育部的規範申請獲得補助款,當時推出的是「獎勵私立大學校院校務發展計畫補助方案」,隨後又有「大學學術追求卓越發展計 畫」、「研究型大學整合計畫」和「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等各式各 樣的計畫。
其中,「大學學術追求卓越發展計畫」於1998年匆促推出,後因成效遭受質疑叫停,無人追究經費去向。2002年乃代之以「研究型大學 整合計畫」及「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後者就是所謂的「5年5百億」,推動以來,因為「追求百大目標不明」、「預算執行排擠正常教育資 源」與「重研究、輕教學」等問題而遭到監委糾正。
補助縮水 政策生變
雖然遭糾正,但第二期的計畫將在明年開跑,只是政府預算縮水,連帶導 致教育部經費刪減106億,除了5年5百億計畫的補助會減少外,非高教的教育資源也受到影響,預計9月上路的免費營養午餐政策可能生變。
預算變 少,錢更應該花在刀口上。東吳大學物理系教授劉源俊指出,教育部發展的競爭性專案,雖然補助學校進行研究,但也造成不少浪費。他認為每個學校資金需求的面 向皆不同,這些競爭型專案首先設定了一些條件,例如要成立某些研究中心,或是加強英語課程等。
他批評:「有些學校根本不需要,但是不申請又不好 看,結果申請到了經費,做的是他們不需要的部分,該做的,仍然沒錢做。」
各類研究中心、教學發展中心、國際合作部門,與頂大計畫辦公室等新型單 位一棟接著一棟,排擠了原本學校內的其他資源。以政大為例,為了讓位給國科會等研究單位,政大社會科學資料中心被迫轉型,中心內15萬冊藏書將要下架。
高 等教育 向錢看齊
這種現象讓學生認為,學校外表看起來好像愈來愈像個研究型大學,然而,這些光鮮外表下,只是國內高等教育向「錢」看齊,為了爭取 國科會研究經費與獲得5年5百億補助不得不為的「轉型」。
除了學校得依照補助內容進行轉型,校園內的教師必須不斷衝高期刊論文投稿數量,才有辦法 讓學校申請到補助。第2期5年5百億計畫中,就加強了「在該領域權威期刊或國際研討會發表的論文數到達世界前10名」等規範,讓教師成了論文研究的生產器,為獲得補助而生產出更多的研究。
一 個教師可經由申請國科會研究計畫,拿到研究經費,生產研究報告並投稿至國際期刊論文,這些投稿量讓學校能夠申請各種補助,並在學校評鑑上加分,因此一個新 進的教師將會面臨各方壓力,不斷促使他申請研究計劃。
某私校教師指出,高等教育中的教師同時肩負教學與研究的責任,這兩者不一定是分開的,而所謂 的補助,應該是協助他在研究上不需為了經費或人力而煩惱,但是現在卻顛倒過來,當教師必須搶快、增量來生產研究報告,他的內容就會被侷限在某些地方,研究 的自主性也被扼殺。
政策運行 誘人犯罪
除了自主性消失,學術風氣也被搞得烏煙瘴氣。某私校教師說,他不願意申請研究計劃,因為他不希望請 自己的學生當研究助理,讓學生學會報假帳或假造名目等事情。雖然這非國科會或教育部的本意,但在這些政策運行過程中,卻難免導致老師浮報帳目、學生幫忙做 假帳,制度的本身似乎「誘人犯罪」。
劉源俊指出,問題在於台灣的大學將補助經費都拿去增加硬體設備,卻沒有投注在人力資源,人力資源不只是研究人 員的增設,還有行政人員,他舉香港的大學為例,香港的大學行政人員和教師比大約是1.4:1。
在香港,核銷等行政事務都交給專職人員處理,各自獨 立的部門也可以減少從中做手腳的機會,並讓研究助理專心幫忙進行研究,而不是淪為雜役。劉源俊沉痛地說:「搞不清楚哪些地方需要用錢,讓教師和學生累得半 死,怎麼可能搞好學術?」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