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時報記者羅倩宜/台北報導〕私募基金因為單筆投資龐大,對GDP(國內生產毛額)貢獻不少;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若同時間大舉退場,對經濟數據衝擊也很可觀。
扁政府實施二次金改並大舉開放外資,二○○六、○七年是私募基金對台投資高峰,包括凱雷投資東森媒體、東森電視及大眾銀、安博凱(MBK)投資中嘉等三、四百億元以上的大案子,都在這兩年完成。
根據央行資本帳數據,外國直接投資在○六年為七十四億美元、○七年達七十七億美元,連兩年創新高,對照這兩個年度GDP成長率分別為五.四四%及五.八九%,有一定的幫助。
馬政府執政後,台灣吸引外資的能力一落千丈,二○一○年經濟部投審會通過的僑外投資金額只有三十八億美元,去年小幅回升到五十五億美元;相形之下,南韓去年的FDI一六三億美元,是台灣的三倍。
去年台灣GDP成長率只剩一.三二%,今年預估恐難保三,經濟低迷的此時,經濟部長張家祝及金管會主委曾銘宗大動作出席私募論壇。業者表示,很盼望有好消息,除了允許投資,也希望能放寬退場機制,「投資就是要有進有出,不能退場,就沒有人想來。」
投資期三到七年 集中退場衝擊經濟
投審會官員坦言,私募基金一般投資時間在三到七年,○六及○七年的大型投資案已達退場時機,不少金主早就想出脫;未來如果一下子集中換手,可能對GDP造成衝擊,尤其是在經濟不振的此時。
0 意見:
張貼留言